路桥书香韵味长

来源:赵建敏 日期:2022-04-19 11:39:41 浏览次数:

打印

两千年前,孔子问政,只与曾点,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。当交通书友,着漂亮春服,口吐长卿子云赋,相聚长江路桥,这也许就是龙传华董事长所说交投的气质与书香。

时下,微信、微博信息海量,电子阅读器轻巧方便、藏书万卷,也有很多人依然对书籍情有独钟。其实,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,四季闲暇,一杯清茗,抛开尘世的名缰利锁,宁神展卷,安然恬怡。盲读好鸟枝头,落花水面。通读新竹压檐,小斋幽敞。选读昨夜前庭,篱豆花开。精读坐对韦编,数点梅花。

   苏子瞻曰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”不觉间经历了盲读之杂、通读之贪、选读之偏、精读之深,最终才真切地感受到读的尽头是原野、是山川、是河流,是一望无垠中的波澜起伏。

盲读,让我爱上文字,撞进一片永不枯竭的草场,纵马驰骋,掠尽风光,读着读着就有了奢望。还是上小学时,脑海里印刻着作家冰心的名言:“读书好,多读书,读好书”。而我当时并无遴选的能力,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文化产品极度匮乏,只能拿到什么就读什么,觉得好就摘抄,那时候书像流水,过手后就别想回返,重阅再读的可能性不大,若喜欢只能摘抄,指头肚写偏的感觉苦乐参半。至今翻开那些包罗万象的手抄本,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热读之劲。

  通读,说穿了有点贪,是自觉知识浅薄的恶补,什么都想看想学,更多时候囫囵吞枣,耐不下心,热衷于简缩本,要点解读之类的范本,却是为读而读了。就那么杂陈着,分辨着,引用着,慢慢体会到读书之用在于悟。比如枕边《诗经》,用远古的呼唤涤荡着新生活的浪潮,但凡迷惑困顿时翻一翻,便觉淙淙溪流扑向荒漠。如此书海逐波,免不了散乱零星,收获之余总感力所不及。世界之大,书声之朗,通读不过蜻蜓点水,过杂过多,难保受其累,于是在那些回声中继续找寻,品评更好的读书之法,这便有了后来的选择性阅读。

  选读,让我真正走进海洋,在积累中丰满羽翼,读的过程自然流畅,不受任何约束,读到忘情时,整个人如同吸饱的海绵开始往外滴水,滴着滴着,就有了变成语言、化作文字的冲动,我叫它内引力,之后与人分享交流,体察所悟,我叫它外招力,二力合一便有了些许原创小作。选读的视角也随之向高向深,很自然会将书,眼前胸中山水融合。

  精读,是又一重感悟,尤其对经典书目,不同时段、不同人会读出不同味道,所以反复精细地读,才会抓住涌动、陈酿的暗流,才会按住浮躁的心。认识一名作家,专写书评,其笔力和思想奔涌之势,叫人惊艳,若非精读怎能游刃有余。快时代读书,爱好、兴趣、共鸣固然重要,但也要收放有度,追梦路上包袱不能太多,思虑不能太过。极目远眺,文字为梦作底,织出一片花海,那是个性的、专属的。

文中泛舟,怎么读,读什么?清代文学家张潮说:“少年读书,如隙中窥月。中年读书,如庭中赏月。老年读书,如台上望月。”把三种不同境界,比喻得非常有情趣。隙中窥月,充满了好奇心,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。庭中赏月,则胸中自有尺度,与中天明月,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。台上望月,则由入乎其中,而出乎其外,以客观的心怀,明澈的慧眼,透视人生景象。

大学时得外文系张老师对学生读书的指点,她主张读书不必贪多,而要能选择,能吸收。以饮茶为喻,要每一口水里有茶香,而不是烂嚼茶叶。人生年寿有限,总要有几部最心爱的书,可以一生受用不尽。有如一个人总要有一二知己,可以托生死共患难。经她启发以后,常感读一本心爱之书,书中人会伸手与你相握,彼此莫逆于心,真有上接古人,远交海外的快乐。

第27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,让我们静下心来多读书、读好书,学在其中、乐在其中、幸福在其中……


上一篇:回首二0二一

下一篇:我的岗位在哪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