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里丹心万里路 风沙为伍筑路人 ——记远赴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设备分公司施工团队

来源:设备分公司 张冬韵 日期:2016-04-27 00:00:00 浏览次数:

打印

在遥远的北疆,有一群人在修建一条名叫“京新高速”的道路。他们以蓝天白云为朋,以漫漫黄沙为伍,肩负着建设“一路一带”的光荣使命。

犹记得四月初,参与施工的同事们刚驻足在额济纳的土地上,都不约而同地在朋友圈晒起了“蓝天、白云、沙漠”。可等待他们的,并非想像中的那样美好。

第一关,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环境

戈壁滩、沙尘暴、缺水、缺电、没信号、十三年没下雨……这些残酷的考验转眼成为现实。

当地有言:“从春刮到冬,四季一场风”。额济纳早晚温差特别大。清晨4点,同事们戴上口罩和眼镜,裹齐了四季的衣服出了门,到了上午9点,已褪下了秋冬两季的衣服。总之,一天下来,他们仿佛度过了四季。由于施工地点离驻地较远,平时他们只能带上干粮和些许的水出工。不管吃什么,硬硬的沙粒是不变的“佐料”,施工人员只能咬着沙粒和着干粮艰难噎下,吃饱了接着干。

在茫茫的沙海中,经常可以看到小型的龙卷风,有时候大风卷着沙尘铺天盖地袭来,阻隔所有视线。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我们的施工人员学到了不少抵御风沙来袭的经验。

沙尘来袭怎么办?马上停工,就地避风。所谓的避风就是原地蹲下,用外套护住头脸。

嘴里的沙子吐不干净怎么办?喝一口水咽下去。第一次遭遇了沙尘天气。大伙就都明白了,户外施工时为什么喝水只能咽,不能吐。大风将地上的沙尘吹起,整个大地都像是在蒸桑拿一样,四处冒烟。紧接着大风卷着沙尘袭来,沙粒打在脸上身上“沙沙”作响。暴露在外的皮肤早就布满沙粒,很多沙粒还会趁机钻进领口、袖口、鞋口,粘在一切空气可以接触到的地方。我们的操作手不少人吐不干净沙粒,含了口水想吐出来,却发现只能咽下去。张口的瞬间,可能又会灌上一口沙。

这一批参与京新高速建设的人中,有不少是曾经参与过博牙高速建设的老员工。二度来到内蒙古,无论从生活环境,还是从自然气候,都不啻天壤之别。唯不变的是受施工条件影响,工程进行格外困难。

第二关,积极克服施工中的困难

风卷狂沙催人忙。为了把握施工的黄金时间,项目部4月中旬就迅速掀起了施工高潮,即24小时不间断施工。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,分公司所参建的标段需要每间隔400M设置胀缝,使路面在温度升高时能自由伸展。由于条件艰苦,各种资源组织尤为困难,项目部施工人员不足,已无法安排专门人员填充胀缝。面对工期的死要求,眼瞅着施工节奏就要因此放慢,现场施工负责人马涛急得眼睛通红,但他却不认输。他和其他管理人员合计了一下,决定抽调分公司几个体力好的施工人员打头阵,充当填充胀缝的施工人员,防止了设备施工中断。事后,马涛打趣到,“要是自己家里的活,早不干了。”

施工进行依然一波多折——沥青料出了问题。分公司长年从事路面摊铺工作的操作手都有一双火眼金晴,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,也能第一时间发现沥青料的异常。分公司现场管理人员在听到操作手对沥青料的质量提出质疑后,立即向项目部汇报了情况,经多方确认,确系配比上有误差。分公司急业主所急,为业主着想,及时挽回了项目部和业主的损失。  

道路施工还在继续。本次京新高速(临白段)前场大包,分公司共派遣了3名管理人员、32名有经验的操作手和施工人员参建,在他们共同努力下,一切在施工中的“拦路虎”都将变成“纸老虎”。

第三关,在实践中总结经验

三人行必有我师。在京新高速各标段施工的单位不乏行业中的翘楚。在出发去内蒙古之前,分公司就要求大伙怀着一颗“学习的心”出门。因此,每到工歇的时候,大伙都会利用小半天时间组织到其他单位的施工现场参观,每次都有一定收获。比如,在摊铺碾压方面,我们通常采用的是跟踪式碾压,而对方则采用分段式碾压。在温度较低或温差大的地域,分段式碾压可以更好地把握最佳碾压温度,碾压质量更优。

世上本没有路,自从有了筑路人,才有了路。不久的将来,京新高速公路建成以后,驻足在额济纳这片热土上的人们,看到的不仅仅是蓝天、白云、沙漠,还有路。